職業教育要與時並進

香港自80、90年代由一個輕工業為主的社會,轉型為一個服務業為主的社會,至今我們逐步轉型至一個知識型和高增值的經濟體,對高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持續增長。人口高齡化及低生育率亦為長遠人力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帶來壓力。所以,職業教育尤為重要。
現時的職業教育問題
立法會早前有「推動職業教育發展,培養人才構建多元出路」的動議辯論,奈何未見坊間有熱烈討論。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指,職業教育議題確實既多層次也複雜,關鍵持份者卻涉及整個社會(例如僱主),並不能單靠教育局作統籌。以下是他從 「內部」和「外部」問題分述,盼能對症下藥,訂定解決方案。
內部問題
▶ 教育制度失衝
有許多學者認為本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,便把絕大部分學校變成文法學校,令「考公開試再進入大學」成為學界主流,而其餘多是修讀國際文憑課程的較富裕學生,結果已遭邊緣化的職業教育也就間接被再貶一級。那麼,如今要再吹捧職業教育,便要進行結構性改革。

▶ 老師難以輔導
前綫老師以至校長缺乏對不同行業「行情」的實際認知,遑論疫情前後工種和工作性質有何變化,於是極難為學生作生涯規劃,以及升學就業輔導。
據知約八年前起,教育局每年撥50萬元予中學推動生涯規劃,但不少學校只用來辦升學講座,以及提供職業或能力導向測試,對協助老師輔導學生如何銜接職場未必實用。
▶ 家長固有觀念
家長仍抱持「工字不出頭」的價值觀,加上他們不急著要子女養家,甚至不需要他們養家,又或放縱他們花時間摸索,不想他們上班辛苦等心態,都令過去以「直接銜接職場讓你早日賺錢」作賣點的職業教育不吸引力。
外部問題
▶ 市場實際需求
不管政府連同校方在生涯規劃和職業教育方面做得多好,但真正績效始終繫於僱主需求。簡而言之,就是很多職位空缺都以擁有學士學位作為最低申請門檻,也就是所謂「文憑主義」或「學歷通脹」現象:有學位不一定能找到工作,但無學位幾近沒可能找到有相當工資水平的穩定工作。

▶ 工作模式變化
斜槓族的趨勢,自由業及在家工作的模式興起,加上電子商貿提供的創業機會,間接令職業教育更難推行,因為科技令大量專業技術變得較以往容易,例如媒體製作,且行業對使用軟件的需求變化很快,於是愈來愈多年輕人寧願邊做邊學,對職業教育無動於衷。
▶ 香港未來定位
過去香港作為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門戶、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跳板,特區的國際經濟功能非常清晰;正因如此,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淘汰職業先修學校。
然而,隨著中美貿易摩擦至近期俄烏衝突,東西方產業鏈「脫鈎」之大勢成形,令香港作為外循環主角的效能充滿不穩定性,但要融入大灣區內循環仍是不得要領。弄清楚香港怎樣與內地城市競爭協作,始可看透實際上哪些行業真有機遇,然後方能負責任地向下一代推動職業教育。
如何解困?
第一,把工作實際需求融入教育制度核心:具體做法是所有學生必須有實習經驗,才有資格畢業。校方可透過舊生網絡與不同機構合作,或把部分校內行政工作分配學生用課堂時間完成(包括把工作表現計入學分),甚至由高年級學生負責管理。此外,各科目除了有基礎認知和理論部分,也需要闡明所學知識能在社會與商界層面應用,以及學術界相關發展。
第二,用職業趨勢數據庫支援老師輔導:用心做好職業教育發展,便要同負責勞工、經濟及科技政策的不同單位,為老師度身訂造一個容易操作的「職業趨勢數據庫」,並輔以實例短片,讓他們深入認識各行各業的最新形勢,從而調整其教學和輔導方式。
第三,讓家長充分明白香港當前形勢和未來定位,容讓子女突破過去框框,則家長須客觀認識時代轉變,特別是國家整體規劃及特區面對的政經挑戰。
概念貫通
生活技能
生活技能指幫助個人在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,不僅學習知識,更要學習在社會上與人相處。生活技能可分為三大範疇:人際關係技能(Interpersonal Skills)、認知技能(Cognitive skills)及情緒應付技能(Emotional Coping Skills)。
價值觀
價值觀大致分為「個人價值觀」和「群體價值觀」。前者為各種行為或事物作出價值判斷,從而找出具價值的人生方向;後者則指在某群體如一間公司、一個宗教、一個社會或一個文化等的一些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有價值的觀念。
相關概念
成長與發展(Growth and Development)
生活技能(Life Skills)
管教方式(Parenting Style)
價值觀(Value)
詞彙選介
生涯規劃(Career Planning)
學歷通脹(Education Inflation)
國際文憑課程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,簡稱IB)
斜槓族(Slashers)
思考問題
1. 根據資料,指出及說明香港職業教育不濟的兩問題。
2. 討論:資料中的三個解決職場教育問題的方案有多大成效。
參考答案
1. 香港職業教育不濟的兩個問題:
家庭環境攸關:在香港,不少家長如經濟穩健,都不急著要子女大學畢業後投身社會養家,甚至會供他們繼續升學,並放縱他們花時間摸索人生。當中,有些寵溺子女的,會抱有擔心他們上班辛苦等心態,都令「直接銜接職場讓你早日賺錢」作賣點的職業教育不吸引。
教育實況欠空間:中學課程求學求分數是不爭的事實,教學明確目標是要幫助學生考好DSE升讀大學,箇中的課時本已經相當緊張,根本不足以做好職場教育。
2. 分析三個解決職場教育問題方案的成效如下:
• 把工作實際需求融入教育制度核心的成效較大,一是學生能透過實習認識自我,包括知其長短、喜好,並從中嘗試學以致用、吸收新知識、從錯誤中學習,以及認知投身職場應有的態度,以及行業的要求、運作,拓闊視野。又由於牽涉校內評分或教局呈分,相信師生都會較認真和重視,從而發揮生涯規劃的效用。
• 用職業趨勢數據庫支援老師輔導發展,對職場教育的成效極小。職業趨勢與時並進,多從各大媒體留意新聞及視頻已可,看數據未必有特別大的幫助。而現實考慮,老師根本無瑕亦無能力深入認識各行各業,亦不容易將之容入教學之中,並不實際。
• 讓家長充分明白香港當前形勢和未來定位,對職場教育成效一般。基本上,中學生頗為獨立,尤其高中生。而大部分家長對子女擇業都較開放,有些則自顧不瑕不理。然而,大部分父母如經濟許可,會儘力裁培和成就子女所想的事。所以,家長未必能對子女做好職場教育。